中国教育的金字塔,能靠一群讨薪教师建造起来吗?
中国教育的金字塔,能靠一群讨薪教师建造起来吗?
1
埃及金字塔,或可算作人类文明的一个神迹。无论体量,还是建构,无论外观,还是细节,至今让人匪夷所思、难求甚解的地方,尚有许多,只好称为神迹。
读中学时就知道,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,金字塔是由古埃及的30万奴隶建造的。
但是据说,2003年,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了新的结论。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,他们认定:金字塔是由当时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。
不过,最先颠覆希罗多德的,是一个叫布克的瑞士钟表匠。1560年,他在埃及游览时,做出了这一石破天惊的推断。而让他作出这一推断的,是他自己的经历。
布克是瑞士的著名钟表制作师,据说他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/100秒的钟表。但是后来,他因宗教信仰的问题,而锒铛入狱。在监牢里,他依然被安排制作钟表。但布克发现,自己无论怎么努力,也达不到最初的精度。
刚开始,他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条件太差。后来出狱,虽然生活依然糟糕,但是感觉非常自由。布克发现,他制造钟表的水平,又奇迹般恢复了。
他仿佛突然明白,影响钟表制作精度的,并非环境,而是心情。“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,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,是不可能的;在对抗和憎恨中,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,更是比登天还难。”
布克如此感慨。正因如此,当他在埃及,看到庞大、宏伟的金字塔,便大胆推断:
“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,被建造得那么精细,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,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。难以想象,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,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。”
很多年前,看到这故事时,我正好在思考教师的心灵建设,因此曾在不同的场合,跟老师们分享我的感悟——
如果说中国教育是一座金字塔,建造它的,肯定不会是那种心怀怨愤、深受压迫、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奴隶,而应该是内心充满宁静、虔诚、幸福,对教育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,有着某种信仰和情怀的教师。
这样的教师建造的“教育金字塔”,才可能像真正的金字塔那样“坚挺”,在这世界上留存得更坚固、更长久。
2
遗憾的是,今天的教育人,更多时候,是焦灼的、茫然的、浮躁的,甚至是怨气积郁的,而非幸福盎然的。
这与职业本身有关,也与这个职业在当下的遭际有关。
教师工作的繁累和辛苦,非外行所能理解。尽管所有工作可能都很繁累,但教师的累,更多在心:心思、心神、心血——按康德的说法,教师所做的,几乎是一件“不可能的事”。生命多么复杂,要通过教育改变一个孩子复杂的生命走向,更是异常复杂。
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,孩子那么小,那么弱,教师所要付出的,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多——不信?到一年级教室去感受一下,别说一天,半天就够了。
除开教育教学,教师还要应付很多不该他们承担,却不得不由他们应付和完成的事情: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检查和评比,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培训和学习……很多时候,以“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”为宗旨的教师,不得不违心地与学生一起弄虚作假,以求过关。
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,社会和家长对教育期望很多,上级和领导对教师要求很多,可是,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沉下身来,静下心来,聆听老师的心声,感受老师的感受。
教师的工作,谁都可以说道几句,评点一番,仿佛每个人都是教育专家。管学生,有人说你违背天性,不管学生,有人说你误人子弟;管松了,有人说你心太软,管严了,有人说你心肠硬……都头头是道,都言之成理,都得罪不起。
有多少人能够忍受这样的埋怨和指责?
5月28日,河南西平县的一个小学老师,因为把孩子的作业情况在班级群里公布,而被家长威胁必须登门道歉,否则将投诉到教体局。该教师在家长群里道歉后,愤而写下辞职信:先是辞去班主任工作,后是辞去学校所有工作。
事发河南西平
我曾感叹:当每个人都可以对教师指手画脚、气指颐使的时候,教育哪里还有什么尊严可言!
另一方面,太习惯把教师当神一样看待,当佛一样要求后,久而久之,似乎就忘记了,每个教师首先是人,是个体的、鲜活的、有血有肉的人,而不是特么的什么“蜡烛”、“春蚕”!
跟所有人一样,他们也生活在庸碌、琐碎的日常里,一样面临低收入与高房价的矛盾,一样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,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惊忧惧的情绪。
曾有人戏谑,世界上有两种足球,一是足球,二是中国足球。其实,世界上也有两种教师,一是教师,二是中国教师——或许,没有哪个群体,会像中国教师这样,既高尚伟大,又卑微可怜,既敏感脆弱,又坚贞不屈。
他们既可能因一个轻蔑的眼神而受伤,因一句侮辱的话被击垮,也可能一直默默承受和忍受——即便权益被剥夺、尊严被凌辱,也依然能够打落牙齿和血吞,在各自的岗位上争“分”夺秒,依然会为学生偶尔迸发的闪光点激动,为他们点滴的改变和进步而欣喜。
他们的生活里,一样有着不如意,不舒畅,很多时候甚至很郁闷,很憋屈。
但,没有人真正理解。这个社会,一直以高标准要求教师,却一直以低标准对待教师,甚至羞辱和践踏教师——这些年不断发生的辱师事件,可略见一斑。
他们被当作圣贤一般要求,却只能靠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。
他们像泥菩萨过河一样自身难保,却被赋予民族复兴的重任。
然而,不到万不得已,他们永远都是沉默的,良善的,顺从的,忍让的,卑微的——虽然私下里,谁都不免牢骚和抱怨。
3
尽管这篇文字,写于“六安事件”之后,我自己,也期望它能继续为六安教师发声,但我实在不愿意再说六安这一特殊的个案。我想说的是,更广大的教育,或者说,我更关注“教师讨薪”背后的,更深层的原因。
“讨薪”这个词语,曾一度远离我们的视线,近些年来,却一次又一次出现,不仅层出不穷,而且愈演愈烈——有关“教师讨薪”的新闻,简直就像历史上的“农民起义”,此伏彼起,前仆后继。这实在是很奇怪的事情。
劳者有偿,欠债还钱,这是古训,也是人类公义。
教师按照劳动合同工作,自然就该领取到应得的薪酬——更何况这薪酬,除劳动合同的约定外,还被国字号的《教育法》《教师法》“加持”过,还被最高领导人,一而再、再而三、三而四……地庄严保证过,庄重承诺过。
但是现在,即便教师们凭着法律去主张正义,仗着领导人的承诺去讨要应得的报酬,他们的身影,依然显得孤单落寞,他们的声音,依然显得苍白乏力。
中国教师待遇之低,是有目共睹的事实。这既是“历史遗留问题”,也算得上世界性的“现象级问题”——国家的经济总量,已经跃居全球第二,举国上下,都在奔小康,绝大多数教师的工资收入,却在无限接近于社会最底层。
一名教师,倘若连基本的待遇都得不到保障,倘若连基本的生活都觉得难以应对,他们怎么可能被激发出职业荣誉感,怎么可能有成就感和幸福感?
在这种情况下,教师微薄的工资,居然还被大面积拖欠,教师的合理诉求,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,以至于不得不集体走上街头去索要,去讨取,这让人怎么相信法律里的条款,怎么相信领导们口口声声的“重视教育”、“保障教师权益”,怎么相信“工作上更体面,生活上更有尊严”不是空头支票?
教师的待遇,绝对不应该只停留在法律条文中。
教师的幸福,绝对不能够只停留在教师节的新闻里。
“讨薪”,即索要、讨要、乞讨自己的薪酬,我们最熟悉的乞讨,莫过于“乞丐”——“六安事件”让人感觉最糟糕的就是,教师,已经无限地接近于“乞丐”这门古老的职业。
让可怜的教师抹下脸面,放下尊严,走到“父母官”面前,斯文扫地地伸出手去,索要或讨取自己应得的报酬,但凡有点良知的人,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悲苦、屈辱和辛酸!
然而,他们很快就“被报警”了,很快就被“依法带离”了——在这过程中,他们还被追赶、被抓拷、被扭打,就像乞丐,因为上门要饭而被阔人们驱逐,放恶狗追撵。
历史或许会永远记得,5月27日在六安市政府门前发生的“依法带离”,以及这冠冕堂皇说辞背后的扭打、抓铐和伤痕。
当然也包括,随后的删帖、监控、约谈、威胁,包括严密封锁消息,严格管控教师行踪……
地位低微,物质贫乏,成天为生计操心的教师,无论在生活上,还是心理上,首先已经领先于学生而输在起跑线上了!
身心窘困的教师,如何能培养起精神富足的学生?
满腹积郁的教师,如何能建造起中国教育的金字塔?
4
很多年来,主流媒体已经习惯于欣欣然而陶陶然地说,“尊师重教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
而且,他们总能找到相关的依据:在国人自古奉祀的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里,老师占有一席之地。一生穷酸、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,被尊为“万世师表”。荀子曾经断言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”。《白虎通义》特别强调:“人有三尊,君父师是也。”……
除此之外,他们似乎也总能打捞出许多尊师的故事,重教的故事,每年教师节前后,当它们被反复引用和讲述,仿佛教师们,早就生活在幸福的天堂里。
但我不得不说,在暗漫的岁月长河里,教师穷困潦倒、“斯文扫地”的时候,其实更多。
经历魏晋门阀制度(说白了就是官二代、富二代的魏晋版)后,韩愈在中唐时期曾经哀叹“师道之不存也久矣”。据郑恩肖《心史》记载,元朝的社会等级序列为“一官、二吏、三僧、四道、五医、六工、七猎、八民、九儒、十丐”;“儒”虽非确指“师”,但“师”似乎只能归入“老九”。
而按南宋遗民谢枋得的说法,教师还要悲惨得多:“我大元典制,人有十等……七匠、八娼、九儒、十丐,后之者,贱之也,谓其无益于国也。”虽仍位列第九,却已在“娼”门之后,略胜于“乞丐”,似乎更注定了“臭老九”的命运。
清人顾炎武曾经感叹:“一为文人,便无足观。”在很长时间里,似乎也可以说:“一为教师,便无足观。”《围城》里的方鸿渐便曾调侃:“一个人不是死了,就是教书去了。”
时序进入当代,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,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”之类说辞,尽管已让我们耳朵听出老茧,但这些虚幻的说辞,依然只是说辞,就像所谓的尊严,仅仅是画饼充饥,所谓的体面,仅仅是望梅止渴。
而我们印象最深、感觉最痛的,莫过于四十年来一直阴魂不散的“大革文化命”,和正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“六安教师讨薪”。
在最需要信仰和情怀的行业里,如果所有从业者,始终只能艰难地行走,只能卑微地生存,只能时时刻刻地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这肯定不只是职业的悲哀,也是社会的悲哀。
5
中国有1500万教师,其中绝大多数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。在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税制后,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和待遇,主要由地方政府、尤其是县级人民政府负责。
伴随着地方政府财务枯竭,尤其是地方债务不断走高,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,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头号难题。当地方政府捉襟见肘的时候,教师被缩编、工资被克扣、拖欠,已经是普遍的现象,习见的事实。
自然,“集体讨薪”也因此层出不穷。
当然,中国人多地大,各地情形不一样,教师收入也不一样。即使是同省、同市,教师的收入差距也很大——不得不说,这是分配制度和策略出了问题。中国人历来是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“同城同工不同酬”的现象,无疑加剧了教师心理的失衡。
物质的失衡容易解决,心理的失衡却很难逆转。
李镇西先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,参与者16398人,主要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,如河南、四川、山东、湖南等地。
调查结果显示,教师到手的收入,一半教师全年在3-5万之间,还有19.24%的教师,年收入在3万以下;过去10年里,虽然经济不断发展,财富不断增长,教师们的收入却变化不大。72.17%的教师认为,自己的收入只有小幅增加。
面对“如果给予您相同性质、相同强度、而收入更高的工作,您是否愿意离开现在的单位?”这道题,参与调查的老师有91.65%回答“愿意”,“不愿意”者仅有8.35%。
跟老师们交流时我曾反复说:我最喜欢这样的教师——从小学三年级开始,每次写作文“我的理想”,写的都是当老师,并且矢志不渝,最终顺利当上了老师。
这样的人,他们所做的,是他们所喜欢、所期望的,自然更容易做得用心,努力,自然也更容易成为好教师。
然而,这样的教师,何其少矣。
如果教师待遇得不到保证,如果教师不能受到公平对待,如果拖欠教师薪资现象一直存在,如果教师一直需要以讨薪的方式去获取他们应得的报酬,表面上看,受伤害的是教师,但实质上说,最终受损伤的是学生,是这个民族的未来。
教育需要被尊重,教师不能被贫困。
基础教育之所以被叫做“基础”,就因为它是整个建筑的基点和起点,是决定这个建筑高度的要害所在。
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”的说法,绝不是毫无由来的白话。
6
刚巧,在某个群里看到一则段子,据说,来自六安二中。高三的学生即将上战场,高二的一个班级拉起横幅为他们壮行,其内容是:
学姐赛天骄,全上211,师范慎选;
学长勇于虎,踏平985,师大莫入。
(图文内容不完全相符,所以我认为可能是段子)
段子,毕竟是段子,当不得真,但这段子里传递出的情绪,无疑是真的。
在我前面的有关六安教师讨薪事件的文章后面,留言的教师大多有这样的情绪:一是,恨自已进错了行,二是,发誓不让自己的子女再做教师。
公务员都巴不得自己的孩子能够再当公务员,教师都恨不得自己的子女不再做教师——我曾经说,教育的最大悲剧莫过于,通过多年学习,我们最终培养出了一批厌恶学习的人。
现在看,不妨引申一句:对这个社会的最大讽刺莫过于,通过多年的尊师重教宣传,社会上没有几个人愿意心甘情愿当教师。
教师这一职业,说起来很高尚、很神圣,但从古至今,都不算热门职业。“家有三斗粮,不当孩子王”的古训,早已说明教师的卑微和落寞。
这些年来,受社会价值观念影响,加上教师待遇事实上走低、职业前景一片黯淡,导致很多优秀人才不愿从教。因种种原因“被迫进入”的教师,本就“情非得已”,再加上教育界不断滋生的种种畸形,更是让他们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……
所谓的“安心从教、热心从教、舒心从教、静心从教”,所谓的“岗位上有幸福感、事业上有成就感、社会上有荣誉感”,都不过是空有其名、百无一用的废话和套话。
最可怕的是,教师队伍已经明显呈现出“阴盛阳衰”——去年,我到某县作新教师培训,110个新教师,只有9个男老师,不到十分之一;昨天,参加“教师资格认定”检测,27个报名者,只有1个男生……
毫无疑问,这与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、工资待遇低、生活条件差有关——当教师这个职业,无法吸引注定要成为家庭“顶梁柱”的男性时,自然只剩下清一色的“娘子军”。
尽管我知道,教育应该是母性的,基础教育阶段,应该有更多温情和柔情。但是,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,坚毅、勇敢、果决等阳刚气质的长期缺位,必然会对其性格养成造成严重错位,女性化、阴柔化等“伪娘”气质,必将深刻影响到这个民族。
资中筠先生曾说:中国教育若不改变,人种都会退化。
这绝非危言耸听。因为,人种退化的现象早已发生: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,“近世进士尽是近视”已经成为普遍现象;同时,男性教师的严重缺失,也早已让“男孩教育”面对种种尴尬,长此以往,必将对整个国民的性格和精神带来致命影响。
就此而言,中国教育,真的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!
7
前面提及的金字塔的故事,尽管有人说,可能是“托伪”,因为布克其人,于史无据,但我非常认同故事所体现出的意味,因而选择了相信。
同时我想说,我之所以不用“中国教育大厦”这样的说法,一是因为,“大厦”过于物化、实用,而教育,应该稍微虚灵,二是因为,“中国式大厦”,无论受设计所困,还是受用料所限,几乎很难有百年以上的寿命,而教育,应该有更长远的考量。
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,教育影响到千秋万代。如我曾经说过的,教育虽然没法改变列祖列宗的命运,但必然影响到子子孙孙的未来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金字塔,既是一种历史的见证,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——我愿意相信,教育的作用,正在于此。
更重要的是,我相信教育的意义,是让人成为人。很多时候,我们所理解的“人”,仅限于学生,但真正的教育,会让置身其间的教师和学生,都有着快乐而幸福的体验,都有着自然而美好的发展。
就像金字塔不可能由奴隶建造一样,教育,也不可能在积郁、抱怨和恐惧中发生。唯有身心自由、愉悦的灵魂,才会体会和创造出教育的美好。
但是,今天的教育,最缺乏的,就是身心自由和愉悦。现在的教育,太多的束缚和监管,太多的掌控和管制,其后果是,让教育矮化为训练,窄化为考试,物化为分数,最后,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,都异化为工具。
今天的教育,只有眼前的苟且,而没有诗意的远方。
今天的教育,只有物质化的大厦,而没有象征意义的金字塔。
蒙特梭利曾说:“一个学校里的儿童,如果不断地受教师干涉,禁止,呵斥,以至于诟骂,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。”
同样的,如果学校里的教师,也不断地受到干涉、禁止、呵斥,以至于诟骂,结果,也必然变成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。
由“可怜虫”组成的教师群体,如何能够培育出正直、勇敢、有责任、能担当的学生?
一个卑微、怯弱,没有长远眼光的教师群体,如何制造出能超越时空、传之久远的“教育金字塔”?
如果教师始终沦陷于谢枋得所感叹的“介乎娼之下,丐之上”,或许我们所能得到的,就只可能是“烂尾楼”和“短命楼”。
无论如何,这不是光荣,而是耻辱——不只是今天的,也是未来的,不只是这个国家的,也是这个民族的。
因为,一个不真正尊师重教的国家,不可能走向强盛,一个不真正尊师重教的民族,不可能有什么复兴。
我愿意再次重复荀子曾经说过的那段话:
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;贵师重傅则法度存。国将衰,必贱师而轻傅;贱师轻傅则人有快,人有快则法度坏。”
2018.6.3.夜
相关文字
教师讨薪足以让国蒙羞,粗暴对待更是为国添耻
(无法链接了,你懂的)
据说,转发的人,
不仅手有余香,而且心有亮光
所以,不希望有太多人
默默地,只是选择独享……